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病毒感染灾难剧有哪些 科学网

科学网

2024-06-03 11: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一种科幻是为了“剧透”现实

陈楸帆的《荒潮》

在贵屿一家拆解电子垃圾的厂房里,工人们手工拆解电子废品。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每个时代科幻现实主义的提出,其环境和目的都不一样。郑文光那一辈更多的是想寻求某种生存空间,陈楸帆这一代则展现出更大的创作野心,他们要给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一种新的动力,要用科幻帮助人们理解这个时代。

科幻现实主义为科幻作家指引了一个方向,不要逃避现实,要关心现实、表达现实,尤其是当下的、本土的现实。

■本报记者 张文静

2013年,科幻作家陈楸帆的《荒潮》摘得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金奖。《荒潮》的故事发生在一座被进步浪潮抛弃的垃圾之岛——硅屿上,岛上的居民对于生态灾难早已习以为常,而宣称要用环保技术造福硅屿的外来资本精英、在底层苦苦挣扎沉湎于电子毒品的垃圾少女、为拯救受未知病毒感染的爱子而不惜代价的宗族老大等,则将故事引向了不可预知的方向……

同一年,据媒体报道,在广东贵屿这个人口不足20万人的小镇,遍布着3200多家从事电子垃圾回收的企业和家庭作坊。电子垃圾回收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把这里变成了污染严重的地区,河水黑如墨汁,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街道和房屋被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占领,人们承受着重金属污染给健康带来的严重损害。

陈楸帆的老家就在广东汕头,离贵屿不远。硅屿即贵屿,科幻亦现实。

科幻现实主义

陈楸帆获奖的那年,星云奖举办了一次叫做“科幻照进现实”的高峰论坛。论坛上,陈楸帆说,科幻在当下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因为它可以谈论目前很多主流文学没有谈论的事情。“科幻现实主义”一词由此被大众所知,以至于一些媒体和网友认为这个提法即发端于此。但其实,科幻现实主义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被提出了,而对于科幻与现实关系的讨论,在科幻小说这种文学形态诞生之初就已开始。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有一些零散的提法,认为科幻是一种现实主义。同一时期,欧美国家也出现了对‘社会科幻’的讨论。在国内,科幻现实主义的正式提出要等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姜振宇说。2015年,姜振宇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成为国内科幻文学方向的第一个博士生,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正是围绕科幻现实主义。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前,大家普遍认为科幻是一种科普形式,然而科普这种工具性已经阻碍了科幻的发展,科幻作家想要探索新的出路。而且,当时的科幻文学面临着写科学家谈恋爱都被认为大逆不道的创作环境,也是为了打破这个环境,以郑文光为代表的科幻作家提出了科幻现实主义,即要用科幻写社会。”姜振宇说。

郑文光提出,科幻就像一个折光镜,通过科学和幻想的方式,可以用现实生活做理想实验,科幻不仅能观察现实,而且要比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察得更好。

这种理念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伪科学”“精神污染”等“罪名”,中国科幻备受打压,这些想法并没有被后一批作者延续。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哈利·波特》等奇幻小说兴起,热度远超科幻。吴岩、韩松等科幻作家重提科幻现实主义,以论证科幻的意义和价值,认为科幻与现实特别是与科技相关的现实,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陈楸帆提出科幻现实主义,已经是第三波了。”姜振宇说,“此时,科技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人的定义。对于科技带来的现实问题,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或许并不熟悉。那么,这些问题应该由谁来书写?科幻作家至少一直在尝试讨论这些问题。”

“由此看来,每个时代科幻现实主义的提出,其环境和目的都不一样。如果说郑文光那一辈更多的是想寻求某种生存空间,那么陈楸帆这一代则展现出更大的创作野心,他们要给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一种新的动力,要用科幻帮助人们理解这个时代。”姜振宇说。

从荒诞到理性

“车厢破裂了,噪声震耳,四面透气,看得见在外奔跑的原野,但很不清晰。发生了什么事?隐约记得,像有过几次震荡。兴许是冲撞吧,或者爆炸。但是,列车仍在行驶,没有停下。”韩松的《高铁》一开头,就描绘了两车相撞的情景。

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时,这本小说已经写完,那晚,韩松正在家修改。直到第二天,他才从小说中回过神来——这是现实中血淋淋的事故啊!

从美国被恐怖主义袭击到雾霾笼罩城市,科幻小说一次次提前“剧透”现实,似乎无论其中的描写多么荒诞,都会被现实印证。“今天的新闻是未来的历史,而科幻写的就是未来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作为供职于新华社的媒体人,韩松对科幻与现实的关系有着更切身的体会。

韩松和陈楸帆被认为是当下国内科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韩松的科幻小说充满了暗喻、隐喻,以极端、扭曲和诡异的方式揭露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以及科技对人的异化。他尤其喜欢用交通工具来表达这种异化,大概是因为交通工具的封闭性和高速运动性便于提供一个极度压抑和不稳定的空间。”科幻作家凌晨说,“在‘轨道三部曲’之后,韩松又写了‘医院三部曲’。医院和医疗构成的复杂共生体系,是现代人最为关切的生存必需品之一。韩松以他犀利的文笔、魔幻的叙述,用科幻的思维把现实中的荒诞组织成具有强烈逻辑性和理性的东西。”

在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看来,中国科幻领域的派别不多,其中科幻现实主义是被阐述得比较清楚的一种。而与科幻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是科幻未来主义,代表人物包括王晋康、何夕、刘洋等。

“科幻现实主义是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创作态度,强调要对科学所导致的社会发展现实进行审视与批判,匡正现实是它的重要作用;科幻未来主义则是以后人类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创作态度,这种态度是希望通过科技去超越现实,用未来召唤创作,拥抱新的愿景。”吴岩认为,无论是韩松还是王晋康,可能每一个科幻作家同时都有科幻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作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两种态度将会并存。“我们仍然需要对当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强烈批判,同时也需要去引领和拥抱现在。”

集体焦虑与理论探索

科幻作家为何一再提出科幻现实主义?在姜振宇看来,这是科幻作家集体焦虑的一种反映,这种焦虑不仅关乎科幻的发展,更深层次的是对科幻存在“合法性”的担忧。

“当下可以说是中国科幻最好的时候,在此之前,科幻‘合法性’的问题一直存在。一方面,对于科幻对科学、对现实到底有多少用,如何发挥作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另一方面,幻想基本被等同于胡想。如何让更多人了解科幻、接受科幻,科幻作者有一种责任感。”姜振宇说,“其实,对于科幻作家来说,如果要去写过于接近当下这些非常短暂、很快会被历史所淘汰的现实议题,往往是被批评和嫌弃的,因此狭窄意义上的科幻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许多科幻作家的本心的,但这种焦虑感、责任感让科幻作家一次次把目光投向现实主义。”

凌晨也通过《潜入贵阳》《在烈日与暴雨下》《铂戒》《听布谷鸟叫》等作品,对科幻现实主义作了深入的尝试,并在她新出版的科幻写作讲义《创意写作七堂课》中归纳了科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科幻现实主义是中国科幻的一个理论探索,在凌晨看来,这种探索很有意义。

“我们之前总认为,科幻是未来的、够不着的东西,后来才发现,其实现实中的科技可能发展得比科幻还快,科幻与科技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且形成了一种代差,一些科技在某些地方已成现实,而在另一些地方还是科幻。在这种情况下,科幻如何更本质地反映这个时代科技与人的互动、表达科技发展对人影响的忧思,科幻现实主义为科幻作家指引了一个方向,那就是不要逃避现实,而是关心现实、表达现实,尤其是当下的、本土的现实。”凌晨说。

《中国科学报》 (2020-07-30 第5版 文化周刊)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